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动态新闻

新闻中心

动态新闻

北京日报:“北京制”脑起搏器首创变频刺激治疗

发布时间:2016-04-12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本报讯(记者 童曙泉)打破美国技术垄断的“北京制造”脑起搏器,又在全球首创变频刺激治疗方法,可使“耐刺激”的帕金森患者获得有效治疗,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每年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市科委、清华大学等4月9日举办“第五届清华脑起搏器论坛”,科研人员介绍了最新的科研进展。

yd12300云顶线路神经调控中心主任马羽介绍,对于帕金森病晚期常见的冻结步态等“中线症状”,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现有的脑起搏器高频刺激,都无明显改善效果。为解决这一难题,清华研发团队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提出了变频刺激概念并付诸临床实验,目前已取得阶段成果。

和此前有效治疗帕金森症状的高频刺激不同,根据病人的脑部神经反应,科研人员调节了电极对患者脑部的刺激频率——从原来的每秒130次到180次的高频范围,变成了每秒60次开始,在更广阔的频率范围对脑神经进行刺激。“一位典型患者出现了张嘴、斜眼等症状,变频刺激治疗后,已经能够生活自理。”马羽说,过去一年已经对40多名“耐刺激”的患者进行临床治疗,都取得很好效果。

大多数帕金森患者都能通过高频的脑起搏器进行治疗,“耐刺激”的患者只是极少数。但变频刺激治疗方法让更多患者有了治疗的途径。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变频刺激还能有效改善肌张力障碍等疾病的症状。其中一位患者原先无法坐稳,生活不能自理,经过6个月变频刺激治疗后,已经能够自己行走。

脑起搏器即“脑深部电刺激器”,是目前治疗帕金森的首选外科疗法。手术时,医生在患者的大脑皮层下方约10厘米的丘脑底核部位,植入一根1.27毫米直径的电极;一条极细的导线埋在皮下组织,连接大脑内的电极和植入在患者胸部的电池。电池约1厘米厚、4厘米见方。通常情况下,脑起搏器每秒钟发出130次到185次的高频电流,让人体的神经发生反应,控制身体不再出现颤抖等帕金森症状。

“北京制造”脑起搏器还具备体外无线充电、互联网远程调节参数与跟踪治疗等功能。研发团队还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国际上首先实现了对术后患者的远程调控。医生通过特定平台利用网络和数据传输方式,可对患者长期随访和跟踪治疗,保证患者的术后疗效。研发团队还为帕金森病患者量身定制了手机软件。通过软件,患者可以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和疗法最新进展,并可上传治疗数据,为医生提供治疗参考。上市短短两年多,“北京制造”脑起搏器已完成超过3500例次的植入。

据报道,在我国50岁以上的人群当中,帕金森病的发病率为1%。目前我国正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罹患帕金森病的人也渐渐增多。临床试验显示,使用了脑起搏器后,有的患者会减轻90%的症状,最少的也能减轻60%的症状。这一技术不损伤脑组织,也不影响今后其他新的治疗方法,是一种可逆的神经调节方法。

论坛当天,脑起搏器科研团队和生产企业还捐出价值150万元的脑起搏器产品,用于救治贫困帕金森病患者。

来源: 北京日报 2016年04月12日